目前分類:新聞與政治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早上聽著BBC 4 Six O’clock Daily News, 很快地被一則新聞吸引了, 這則新聞其實已經討論了好幾天, 不過今天又因事件爆炸性的發展, 成為全英目前最受矚目的問題! 當聽著主播念著各大報對這件事的報導篇幅, 我注意到了Daily Mail好像有詳細事件追縱, 因為這原因, 一到學校, 我立即買了來英國後第一份Daily Mail。 翻了報紙一下,跟我平常喜歡的 Independent Times相比, 有趣的新聞實在不多, 但是在這件需要正義感報導的時刻, 它扮演了很好為民喉舌的角色….究竟是什麼事件沸沸揚揚了一個星期呢?

 

 

對許多人來說, 這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英國政府在工黨首相Gordon Brown領導之下, 真的做得很爛! 5月後的歐洲議會選舉及之後國會大選, 早有許多人看衰工黨的表現….現在英國似乎有點像我們去年政黨輪替前的情形, 執政黨每天疲於奔命當救火隊, 可是火種卻是遍地開花………..

我要談的這件事, 最早是發生在星期一, Gordon Brown身旁許多重要內閤大臣陸續被發現有詐領特別津貼費用情形,其實在英國, 有關特別津貼的發放還是有一套規定, 不過比較大的問題是, 國會議員(MP)將這些規定訂的相當寬鬆, 以致漏洞百出, 結果方便了官員跟MP上下其手

工黨被抓包的人很多, 尤其是位高權重的人做了下列事, 更讓英國社會群情激憤:

(1)    首相 Gordon Brown,利用他之前MP身份, 在履新時, 立即申請了加碼津貼, 結果他用來做什麼呢? 竟然是拿人民納稅錢去買他第二間豪宅, 請注意他當時已是準首相身份! (ps: 當國會議員時, 他其實已向政府申報名下有一間房子, 而且當了首相後, 他就光明正大搬去Downing Street官邸享福)

 

Name: Gordon Brown

Job: Prime Minister

Salary: £194,250 (年薪折合台幣約970萬)

Second home in Westminster: 1st January 2006 – 31st March 2006  (這個他買在西敏寺的第2間房子, 部份是拿納稅人的錢,不是他的薪水買的, 另外他這間私產維修費也都是用公款)

Ground rent: £37

Food: £650

Utilities: £374.38

Telephone: £83.70

Cleaning: £1403.90

Service/Maintenance: £581.87

Repairs: £90.14

Other: £108 (three months of Sky at £36 a month)

Other: £1396 (internal decoration)

 

(2)    財政大臣Alistair Darling 有樣學樣, 在買倫敦第二間房子時, 也是拿了部份特別津貼好處, 請問一般老百姓為什麼沒這種好康的??

(3)    外交大臣 David Miliband 拿了特別津貼 去修不是自己住,卻要租人的房子, 因為太浪費, 連他的園丁都看不下去, 跑去跟狗仔告密

(4)    司法大臣Jack Straw拿了特別津貼去抵了一半的稅, 看在許多英國百姓眼中,心中真的是百味雜陳….

(5)    社政大臣Miss Blears 申請了特別津貼, 一口氣在一年內買三間房子….

 

出包官員太多, 族繁不及備載, 懶得寫下去…………基本上, 這一連串事件, 已使得一般英國百姓對政府失去信心。看到工黨政府失去民心, 保守黨原本暗自竊喜….可是不幾天的工夫,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它們重要成員身上, 理由更是千奇百怪, 連買狗飼料也在報特別津貼費用, 拿兩萬鎊幫親戚修房子的, 貸款買一堆房子….這些醜聞也逼得保守黨的帥氣黨主席David Cameron不得不因黨員這種貪污行為向全國人民道歉! 未來幾天, 我想大概兩黨會去協商出一個政治性解決問題辦法, 不過這並不是我關心的重點, 比較讓我感觸良深大概是下面幾點心得:

 

(1)    人性貪婪中外皆然, 只是西方社會對人性本質比我們有更深的體驗,。這幾天, 我一直在觀察他們新聞評論的內容, 結果發現, 道德或很多情緒性的東西, 他們討論的不多, 相反地, 怎麼找出一套制度制住貪念才是他們的討論焦點。所以對照台灣的情形, 總有一堆人在計較貪多貪少, 誰是聖人….在我看來, 其實對防治貪腐沒有太大意義!

(2)    貪污真的就是特定個人的乖張行為? 不是喔! 英國的貪污可是跨黨派, 跨性別的, 大家可以看下面那張圖, 有拿著特別津貼去買二房的可是兩黨都有, 男女都有吧! 如果人是有私心的, 不管他們是什麼性別, 甚至加入某政黨前,就一定有那個傾向啦! 所以有時看看國內一堆名嘴在指責某些政黨才是貪腐政黨, 聰明的人, 你會信這麼簡單的說法嗎??

 

 

<<拿著人民納稅錢去買二房的國會議員, 兩黨都有,週末前爆料重點.....英國人民大概是忍不住了,我猜>>

 

 <<>保守黨要員Cheryl Gillan連台幣900元狗飼料也在報公帳, 英國人民氣瘋了!她跟寵物都紅了!>>

 

(3)    看看英國人這些報社, 只要貪瀆的MP, 不管你是什麼黨派, 全部都爆料出來, 比台灣壹週刊更狠! 也許有人說它們是為了商業利益, 也許吧!不過無形中, 它也在發揮促進社會正義的功能…..如果是台灣, 我想現在那麼和諧, 唱旺的氣氛下, 會有報社有這種道德勇氣嗎?很難

 

 

在回家山路, 想著這些事情, 不知不覺發現有點喜歡了這個社會, 尤其報紙跟他們就事論事, 不偏不倚的觀點。 我的家-台灣, 不知道有沒有機會能有不受政治箝制之獨立媒體的一天, 還有啊!對於政治人物 (應該是政客), 我們不該再存在任何虛妄的幻想! 一個文明社會的公民, 永遠是採懷疑批判的態度去檢視他們的所做所為, 英國如此, 我想歐洲大陸許多地方也是如此……  總之,高素質政治社會絕對不是由所謂愚民跟順民所組成, 他們的公民富而有禮, 但是為了共同理想, 他們懂得團結行動……

 

 

 -------------------------------------------------------------------------------------------------------------------------------------------

後記

 

Jun 23 2009

 

午去union shop 買coffee時, 不經意瞄到有報紙竟拿我研究的東西當headline, 破例那麼晚買了 newspaper …… 頭一份的daily express, 蠻勁暴的編輯風格, 尤其喜歡它一針見血的政治評論, 就像下面令人鼻酸的的英國工人現況…. 看了之後,不禁想想我最愛的臺灣, 我們的教育市場, 勞動市場不也都要繼金融市場後逐步開放了嗎….

 

開放的效益是否真如上位者所講的那樣? 看看英國經驗, 底層工人的斑斑血淚, 也許我們的下一代會比我們更恨政治吧.......   

 HOW LABOUR HAS BETRAYED WORKING PEOPLE IN BRITAIN

 


Tuesday June 23,2009

By Patrick O'Flynn

 

THE growing estrangement between the Labour Party and working people, one effect of which has been the rise of the BNP, is rapidly turning into a formal separation.


Mass demonstrations are taking place at industrial sites such as the Lindsey oil refinery in Lincolnshire in protest against the hiring of foreign labour while local dole queues are lengthening.

They are greatly frowned upon by Government ministers such as Peter Mandelson, whose primary loyalty appears to lie with the European Union as a whole rather than with the
United Kingdom
.

He has spoken out against such “pro-tectionist” outbursts, saying they are fuelled by “the politics of xenophobia”.

In fact they are a rational protest against the failure of Labour to live up to its name by representing British working- class communities.

They could even be seen as an admirable expression of solidarity by British tradesmen for their out-of-work
compatriots.


Many lies have been told during the New labour era.

The allegation that Saddam Hussein possesse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takes some beating.

Labour’s manifesto pledge that “we will not introduce top-up fees” will be regarded as particularly outrageous by thousands of new graduates emerging into a  decimated jobs market with average debts of £20,000 after being stung for three years worth of the very same. (跳票!)

But in this new age of mass unemployment the pledge to create “British jobs for British workers” has become the falsehood central to political life.
(跳票!)

 

In a speech to the GMB trade union – the very body organising the lindsey protests – in June 2007, on the very cusp of starting his  premiership, Gordon Brown said:

It is time to train British workers for the British jobs that will be available over the coming

few years and to make sure that people who are  inactive and unemployed are able to get the

new jobs on offer.” (當初政客的說辭)

What Brown did was the precise opposite.

He failed to impose Labour market controls on people from the new European Union member states, scattered around work permits for foreign nationals like  confetti and generally acted as if his claim to have “abolished the cycle of boom and bust” was indisputable fact.

But the new jobs Brown predicted have not materialised.

Instead we are seeing the fastest increase in unemployment for a generation while foreign workers continue to arrive
in their thousands.

Rather than British workers being trained to match the vacancies on offer we now have one in six British 18-year-olds categorised as “Neets” – 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 (尼特族.....)

Young people at a formative stage of their lives are drifting into drug dependency, crime and the sort of chaotic lifestyles that will mitigate against them ever having a successful working life.

The Government’s failure to reserve powers to shield our Labour market from foreign

workers in a recession is symptomatic of its elevation of European citizenship above British

citizenship.

The men demonstrating at lindsey and elsewhere clearly take a different view.

Until the recession began to bite about a year ago the  primary impact of the flood of plumbers, carpenters, electricians, production-line workers and agricultural labourers from
Eastern Europe was to depress pay rates in these occupations.

British workers derided by metropolitan socialists as belonging to the “white van man” fraternity became increasingly disillusioned with Labour and fed up with being accused of racism for wishing to protect employment conditions.

But at least they were still in work.  

Labour’s guilty secret was that the bulk of those out of work were not actively looking for jobs.

Most were either on incapacity benefit or women following the Karen Matthews template of bringing children into the world for the sake of an endless stream of benefits.

What has happened over the past 12 months is that  thousands of self-reliant, hard-working people have lost jobs
through no fault of their own.

They are desperate for work and willing to accept positions below those they have lost.

This rapid change in labour market conditions is seen in the thousands of applications received for seasonal jobs at zoos and theme parks. (心有威"焉)

Displaced British workers have found to their horror that the jobs market, especially at the lower end, has been stitched up by Eastern Europeans.

For
companies whose production lines are now entirely staffed by Poles it makes for an easy life to fill any vacancies with friends of their existing foreign workers.

In
Boston, also in Lincolnshire, hundreds of jobs at a  vegetable packing plant were offered to Eastern Europeans last week without locals being invited to apply. as one unemployed local, Andy Pearson, explained: “In the past a lot of
people turned their noses up at these sorts of jobs.

"It is hard work and not very well paid. That’s why all the farmers started getting foreigners in. But times have changed. If they advertised these jobs locally they’d get some takers.”

But thanks to the arrogance of Gordon Brown, the man who claimed he had abolished the Trade cycle, our jobs market is  open to all-comers.

It is a biting irony that people protesting for the “right to work” – a slogan once used in a bid to

mobilise the working-class against  Margaret Thatcher – must now direct their rage against a

Labour regime. (這大概是我們年紀愈大,會恨政治的原因吧....)

A demonstration by workers at the Lindsey oil refinery on the U.K.'s eastern coast resumed in a blizzard Monday.

    

 

 

Peter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也許不久將來就要為人師了, 我想開始鍛鍊我的思考質量, 一直以來, 我都有習慣用讀過的東西,詮釋我生活的小小世界, 希望之後一系列討論, 能讓未來我的學生發現生活未必那麼無趣, 尤其是宅男的, 還有30次素未謀面的人(律學說的), challenge!

 

左的價值觀真的帶給你快樂嗎?

 

這個討論源起於這段時間跟一個美國怪怪女的唇槍舌劍, 兩個人也許有點不打不相識。現在想來, 這個人也很不簡單,竟能激怒我這個和平主義者! 雖然她事後道歉了, 不過因為男性尊嚴, 我拒絕了她的道歉。後來是怎樣和好, 大概是她的狀況太慘了….因為財務跟個人因素,博士班課程必需中斷, 即使只想拿個Mphi的degree, 她的老師似乎連個外審老師都不幫她請….整天聽她唉聲噗氣, 水瓶很容易煩的,也幫了她幾回…..

 

因為這樣,慢慢發現這個人是個徹頭徹尾極端左派主義者 (extreme leftist, 就亳無妥協可能性), 左的人,對我並不稀奇,印象中,我認識好幾個, 但像她這樣把左的一切當成人生觀在生活的人,還是第一個見到。擁抱一套特定價值觀生活並不是什麼壞事, 問題是這樣的價值觀真的能讓你生活快樂嗎? 像我媽”她們很多宗教志工,不也因為特定世界觀在服務人群, 而樂此不疲嗎? 以下我將紀錄這幾個月與她零”星”令我痛苦的一些對話, 看看極端主義者怎麼ballance身邊瞬息萬變帶給他們的壓力, 及這樣的ballance是否真的帶給他們快樂?

 

科技: 

話說有一天,宅正邊聽著mp3 player打著自己的研究論文, 她冷不防繞到背後說: 這是什麼東西? 我簡單解釋它是ipod的前身, 功能很陽春的mp3 player, 她說從沒看過, 她的生活也不需要…..我問她why, 她給了一個”那是消費主義制約普羅大眾的一項工具, 很絕的回答!” 之後, 我並沒與她爭辯, 只是事後不解, 如果你左的思想要爭取新世代的支持, 就真的可以完全忽視這些傳播工具可能在行動上帶給你的助力嗎? 從那時開始, 我就有種跟19世紀社會主義者對話的感覺……….但很明顯, 21世紀也不知不覺過了9年了, 可預見的是, 未來科技變遷將超乎我們想像!

 

時尚:

 

這個爭點開始於某次我中午在看日劇時, 她插話說, 亞洲女生都穿什麼? 我給的答案好像是適度打扮, 跟得上流行, 真的帶給那裡女生相當自信心。後來, 我也說從現在開始自己也要在這方面努力….我大概被日劇影響太深了! 但這個影響, 不是要你盲目地跟隨時尚腳步,亦步亦趨, 而是認為一個重視衣著的社會相對地會是一個比較civilized, 有manner社會, 我的參考樣本當然是日本! 結果她的回答是, 穿衣帶包的女人都是很shallow,沒自主性的, 亞洲人就是比較從眾,沒主見……像她穿衣完全功能取向…..後面她的談話, 我實在沒再用心聽了, 因為對任何男性而言, 即使她穿上華衣, 都不可能對她感興趣, 何況每天把自已弄得像在登盛母峰的裝扮, 我很想問她, 你真的懂那些用心打扮女人的心理嗎? 我一直覺得她的講法太以篇概全, 也許一開始, 許多人都得從時裝雜誌的建議著手, 但慢慢也會捉摸出每個人要的風格, 有問題的不是人們想打扮的心理, 因為那是每個人經營自已形象需要必要的一部份 真正該被批評的是, 沒有衡量自己經濟能力, 體態, 沒有節制買衣的行為, 所以要導正的是不知道自己品味風格的定位, 而不是阻斷每個人追求品味的自由! 附註: 不要跟我要照片, 即使她不小心掉地上, 都不會想帶回家, 也不可能poppt beauty版讓人噓好玩

 

家庭:

 

這個議題確實有點大, 一開始是她在跟一個土耳奇女生聊某個社會未婚懷孕很嚴重, 但莫名跑來問我覺得這些女生心理是什麼? 我只是站在亞洲人角度說, 也許這是女生對男生奉獻,或許也是想圈住那個男生某種方式, 結果她說她不會,…..抱歉喔! 我不在意你是什麼答案!

她後來又問我一些跟兩性平權有關的問題, 像你支不支持太太就業, 我說會, 理由是雙薪家庭比單薪家庭更有保障, 她對這比較從男性利益的觀點不是很茍同, 硬要我說一個對女性也有利的觀點, 我當然補上, 有工作女性不會跟社會脫節, 經濟自立….比較有趣的是, 她問了我們為什麼要生小孩, 像她覺得亳無需要, 因為她認為不可能有unconditional love, 尤其是對嬰兒…..我在旁想, 大嬸, 你也幫, 先想有男人會要你吧, …..她反問我, 我說sure, 理由我會付出愛給我小孩, 也希望我老時, 我的子女可以關心我, 即時不是住在一起, 結果就是在這點, 文化衝突戰爭引爆!

 

不過她想跟我吵, 我也沒那個美國時間理你,她批評我這種想法很可笑, 我們怎麼可以那麼確定未來的小孩一定會關心我們? 世事當然是沒有絕對的, 但是有那個機會讓你付出愛給你的小孩, 他們如果能感受你的付出, 也許之後會有不一樣的回饋, 即使只是過節時一通噓寒問暖的電話, 我也一定是甘之如飴 如果這樣很功利的話, 我跟她比較, 她才更功利, 從她談話, 她早已預知小孩不可靠, 所以不用小孩, 除了這個, 她一個更絕更左的理由是, 全球暖化, 地球不需要那麼多的人口…………我沒說她第二個想法是錯的, 問題是你沒先對他人 (你愛的男人或你的小孩)付出(un)conditional love,你去愛那個很抽象的地球(這還是有條件的愛,你愛地球,是有所求的), 這種親密關係的順序似乎有點超出人之常情?

 

世界秩序的重整

 

這個部份, 她侃而談, 其間我沒打斷她的談話, 這裡只想點出她左傾想法可能出現的一些盲點:

第一, 她一直說Obama現在都在收爛攤子, 這跟國內馬….還蠻像的, 先聲明, 我沒支持特定對象! 之前她每天跟我提Obama要裁核武很棒, 這理想主義是不錯, 我沒有意見, 只是想想美國自廢武功同時, 其他的區域強權是否真的會跟進, 說不一定, 最後結果只是另一強權取代這個霸權, 我想是不用太擔心這個, 因為台灣現在都只送不賣, 問題是不大!

 

第二是她很反對英國,美國一直以來常歧視外來人民, 她認為邊界應該完全開放, 就是完全去國界的世界社會-最左最理想的世界! 我只跟她說你有沒考慮英國當地工人的工作機會可能被外國人人搶走的情形, 她想當然爾地說那些外國人都只是撿英國人不想做的粗重的工作, 像種馬鈴薯那種大農場的工作,如果真是如此, 那一個半月前, 英國人為了一直消失的工作機會的一系列大罷工行動, 所為何來? 他們要求Chancellor Brown兌現兩年前的承諾”British Jobs for British People”, 你有在看新聞嗎??

 

如果這些英國人低階的工作機會被外國人搶走抗議, 在你看來, 是自利的表現, 那那些移工,大筆大筆地離開他們認為沒有希望的母國, 就是負責任的表現? 也許拿一國跟一個社區來分析比較不是很恰當, 但是美國許多黑人社區曾經變成脫序社會,就是一堆中產階級相繼離開,教會關閉的結果, 一個國家中堅份子大舉遷出, 這些人有履行任何他們該有的社會責任? 我問她, 她很快跳到其他話題, 顯然她的世界主義在這方面想法, 需要更多補強!

 

烏托邦

 

烏托邦終究是在夢中才能到達wonderland, 現實似乎總是缺少東缺少西, 先從她對英美社會的批評談起, 再來想想她以為的烏托邦真的就烏托邦?

 

我曾問她, 在英國生活有那麼大的經濟壓力, 為何不回美國老家呢?不管如何, 那是世界首強 (小安安不當議員也魂牽夢縈的地方, 說笑了!) 她回了, 母親住養老院, 父親不知跑到哪, 她回去完全沒有立足之地! 看到了吧! 很個人主義的社會, 母親住養老院, 從她談話, 說她老媽也不會CARE她回國過得好不好, 很巧地, 在這裡, 跟她之前說不必有小孩, 似乎好像有個一脈相承的文化的東西在作用…..所以她之前可以回得那麼自然, 要小孩做什麼?

 

我又問她, 你都沒朋友, 她說美國是個很權力取向社會, 我的最白話翻譯,套用PTT的流行話有錢什麼就大的社會, 所以她回去也是沒用的….再問: 連以前工作的同事都幫不上忙嗎? 她回沒….. 想不到她竟比我這阿宅還慘, 至少我還有兩個拜把-阿文跟律學啊!

 

事後, 我一直想, 一直在從事左派活動的人, 真的都不需要友誼嗎? 如果這就是社會現實, 沒有生死至交來守護的理念, 那相關的行動還撐得起來嗎? 這又讓我聯想到前幾天LondonG20, 一些反全球化的人前去抗議, 其中一個有心臟病阿伯被警察推了好幾把, 結果就往生了….. 這件事情,我是早上聽BBC6點新聞廣播聽到的,注意這新聞後續好幾天了, 結果發現一堆記者比他那些同伴還有良心, 一直要鎮暴警察給個交代….想想, 沒有同胞情誼的社會運動,那會是什麼東西啊? 就像我跟個美國怪女不對盤, 即使我支持環保理念, 我也不可能參與她發起的任何活動, 這是一定的!

一個不願真心誠意經營長久關係的左派份子, 我現在感覺他們的運動其實不容易成功, 另外當他們生活困頓時, 也沒有真正朋友的…….

 

在批評美國後, 她也對英國社會風氣不以為然, 保守這點讓很多比較基進活動無法落地生根, 我同意她在這方面觀察, 所以她在學業不可能有著落的情形下, 不想再待在這沒希望的地方我提醒她,北歐應該會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她以生活費過高理由說選擇去Mexico, 之後我也沒多說什麼, 就祝福她吧!

 

行文至此, 從她身上, 我很深刻地體會一個在左派框架下, 照本宣科生活的人可能很辛苦的一面, 這不是說左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而是我覺得,擁抱左的思想同時, 你也必須有一個更成熟的人格, 最終才能發揮思想的影響力! 畢竟那些思想不是死板記載在課本上, 不需要你念給大家聽, 而現在都電子書時代了,有興趣的人會自己看,重點是你要有讓人信賴的人格---簡言之, 你必須是個可靠的人, Martin Luther King, 林義雄,是我當下可以想到的….除了這之外, 思想跟相適人格搭配也較能成就圓滿的人生, 即便最終你的理念有很大可能無法落實, 你也不會因此犧牲其他人生重要部份, 家庭, 友誼, 跟愛情…… 

 


 

----------------------------------------------------------------------------------------------------------------------------------------------

後記 April 23 2009

 

這個美國怪怪女,之後大概看出這個台灣男孩待人十分誠懇吧! 今天離開前, 竟把他叫到一旁,硬要把她用不完的公車季票送給他,不過他不敢收, 因為季票編號是要跟library card對得起來, 乖水瓶想在英國當良民啦…..但是他想她的出發點是好的,感謝啦! 她一直開玩笑地說, 如果認識久一點, 會把更多東西送他, 乖小孩! 說我的東西真的也很多了…..

 

要在補記這段故事是, 之前對於她家庭的衝突, 我的觀察似乎是有點武斷的 這裡面個人主義不全然是讓她跟媽關係冷淡的原因, 也許真正原因是她前天與我跟韓國女同學Joo談了很久的種族歧視從她談話中, 可以感受到"種族認同"這個問題,已經讓她爭扎許久, 其實她的祖父輩中,大概有人是black white混血的, 像她提了她的祖父因為膚色問題,barbarshop被白人理髮師說這種頭髮不想剪,基本上這是美國民權運動前的狀況…..我只是好奇問她, 這問題真的到你這一代還存在?? 因為宅喜歡的MLB球隊中,不是很多豪打強投都是black, 也廣受球迷愛戴….但她的故事似乎道出了美國社會對black一些文化歧視….我說: 我看妳還好, 畢竟你膚色小麥色, 不是black, 但她拉著她的捲髮說: 這個頭髮硬是讓白人識別出她非我族類, 像她生長, 工作的維吉尼亞跟Boston, 基本上,現在還是很多白人至上主義者居住的地方, 跟她妹, 她妹更似白人,不管在膚色跟直髮,這也讓她從小分不到媽的愛…….後面當然她無法感受家庭的溫暖 (我這時腦中浮現了一個picture,如果宅未來的家, 那個女主人喜歡的貓媽",生了一窩貓,貓媽會因為不同顏色kittens對小貓們有差別待遇??, 我想絕不可能有讓女主人哭哭的事! 而人卻會.......),

更慘大概是, 之後求學時,好像也被白人的男友同學勸離不勸合, .....整個故事聽到後來, 實在是很悲慘, 所以離開原生家庭變成她不得不的選擇也許吧!她左的想法大概是受到這種不公平對待而啟蒙的吧! 不管如何, 我鼓勵她, 妳還是要保持更開放心胸,學會寬恕之前別人對妳的不是, 當你用更positive的態度面對未來,而妳在說服別人接受你的想法時, 會變得更有吸引力…. 她點頭,我想她是聽進一些了….

 

 

最後, 這個美國女生,將在下星期一深夜,從bath搭夜車經Heathrow , 轉車至Gatwick離開英國,我衷心希望她能忘記過去那些傷痛, 繼續懷抱理想, 相信她在Mexico一定可以找到嶄新的人生, 祝福她!   








Peter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