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19,如果是三年前, 因為努力想得到兩樣東西,結果只拿了一半,另一半卻落空, 我肯定會失望一個星期; 今天不巧地又讓我遇到一樣的情況, 悶悶不樂一天, 是一定的不過現在的我, 已經會轉個念頭看待事態發展…..只是不知從何時開始, 總感覺是不是年紀大了, 連自己有自信的東西, 也變得像感情一樣, 要順其自然, 不需勉強?? 好吧! 10月我會再回來努力一次, 也許老天希望我幸苦一下….不然呢?

 

不管如何,回到家, 這一天也將近尾聲了,那些negative東西就全留在門外, 因為我不想因為這種陰鬱的天氣跟情緒打亂這幾天在思考的東西….

老師究竟是為了什麼存在?

 

我的思考是從接了好友老婆葉婷的感謝信, 及看了下面這則新聞開始, 那個早上, 中午, 黃昏延著河道回家時, 一直在想如果是自己面臨了同樣情境, 會是什麼樣反應??

--------------------------------------------------------------

 RE: your story on BBC China website‏

Hi Peter,

Thanks again for your help on the other day. The story has been published on our website, you can log into  <A href="
http://www.bbc.co.uk/china/"> to read it.
 
Or you can click thelink below to enter the story directly.
 <A href="
http://www.bbc.co.uk/china/studyintheuk/qanda/story/2009/05/090514_qanda_sociology.shtml"> 
 
Take care
 
Ting
-------------------------------------------------------------------------------------------------------

 

老師缺乏同理心師生難交心

 〔記者張聰秋/彰化報導〕校園師生關係緊張越來越常見,私立建國科技大學學生不滿老師說話的技巧只是冰山一角,專家直言,學校不能再漠視此一問題,以免加劇問題嚴重性,讓老師教得挫折,學生學得沒信心,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

近年來極力提倡大學老師接受專業師資養成訓練的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副校長郭麗安一針見血指出,國內的大學老師不需要教師證,沒有硬性規定要修滿26個專業師資的學分,只要擁有傲人的學歷,會做研究報告,就能在大學任教。

郭麗安表示,能當大學老師,基本上,在唸書過程都是資優生角色,沒當過學習落後生的角色,這些老師如果沒有學習如何與學生溝通,如何教學生,很容易有師生關係破裂的問題。

她建議大學老師們,接受大學生高中化的現象,以有教無類的精神,把自己當成只比學生程度高一階的態度教導學生,慢慢扶持學生,不要站在山頂上遙望學生,嘗試走下山坡接近學生,讓學生就近就能摸到老師的手,與老師一起成長,如此學習效率才能提升,而老師的心態改變就不會失去理智嫌學生笨。

另一方面,郭麗安建議各大專院校加強師資養成訓練,彌補大學老師未修過當老師的必修學分。

 -------------------------------------------------------------------------

 

現在的老師跟學生到底是發生了什麼問題??

 

我想大家一定經常會聽到一堆老師嘴炮, 抱怨現在學生程度愈來愈差, 時間總花在宿網打線上遊戲或聊天交友….

 

在這裡, 我想替學生平反一下。因為之前我跟對岸大陸博班學生同住時, 他們一堆人整晚也是在打線上遊戲, 有些都畢業了, 而且在英國找到不錯的研究工作…..所以我猜不少年輕的研究人員, 晚上可能也是用功的玩家……所以用那些線上活動, 直接推斷學生程度不好, 是有些牽強!

 

而我們似乎也常可聽到學生抱怨老師只在乎授課, 按時評量, 未曾關心他們的生活問題?

 

我離開台灣很久了, 也許在這點說不上什麼如果僅就個人經驗,似乎是有那麼一回事, 但那也只是一個樣本,根本說不了什麼事,不是嗎?

我能看到的英國情形---最理性化社會的學術機構, 學生跟老師關係完全便是公事公辦, 其他方面, 彼此都有那個默契不會去打擾對方….所以即使學生很痛苦時, 我想他們求助對象,永遠不會是老師, 這難道是我們台灣想仿效的嗎?

 

尤其在現在台灣的大學對新進教師訂下很嚴格的六年條款, 要求每個新老師必須在六年內publish一定數量且上得了抬面的東西…..這個規定, 已經使許多老師把更多時間留給自己做研究….那種無形的壓力,從家裡的人身上已經可以感受到! 老師啊! 已不大如前悠閒自在, 未來研究的工作只可能愈來愈繁重….

 

當面臨新世代學生有新的需求, 而新老師又有研究生產的壓力下, 這個師生心結看來似乎可能愈結愈深? 前幾天, 我便在想如果有那個機會, 站在那個講台, 自己會如何處理這個難題? 想了幾天, 發現這真的是個好問題? 但也發現, 答案一定因人而異, 不過自己比較幸運的是, 大概是兩年前一次重大跌倒後, 讓我想當老師的動機有了很大質變….

 

Stage 1: 在大一時, 因為地調調皮,曾被老師叫去他的研究室訓話在那個辦公室, 我看到了原來老師的研究室可以那麼悠閒自在,唱盤, 水族缸, 紀念球衣….被訓完回去後, 我很高興跟著好友律學說, 有機會, 我想要同樣的working place….

 

之後每年都會安排導生談話, 進了不同老師研究室, 真的是各有千秋。結果,這個奇怪的心理, 竟是刺激我考研究所的最大動力因為我想當老師, 好像只有老師可以有那麼自由地抽著雪笳優雅地工作…….也許有的現在是老師的, 他們的想法是停留在這個層次, 如果是, 我覺得是有點可惜了

 

Stage 2:等我進了研究所後, 那些念不完的paper, 要讀很多次才能有漸有心得的原典, 慢慢地發現, 想坐到那個位置, 的確得下比別人多的時間功夫, 這點很多理工宅並不陌生, 他們大概也是類似原因變成可憐宅男的吧!

但是對我而言, 能一口氣用別人想不到觀點 (在我們社會科學大概是用這個term), 解讀出一些別人難以理解的東西, 無形中你也是很成就感的….而來英國後, 不同老師間, 不同學生間在較量的,無非就是誰的思路更清晰 當你能證明你是頂尖時, 大概就能感受那個報導中所提的優越感吧!至少就自己而言, 感覺到的機會不多….. (continuing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ter Lin 的頭像
    Peter Lin

    Study, reflection and contemplation

    Peter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